田淑霄教授对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发布时间:2016-06-13 16:49:19 本文来源:石家庄市中医院

(一)病因

病因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妇女因有经、带、胎、产,因此妇女之病因与内科有所不同。


1.外因

即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妇科以风、寒、火热、湿邪为多。

(1)风邪:有广义之风与狭义之风之分,广义之风是一切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变动,皆谓之“风”,叫“贼风”。狭义之风,指临床上所出现的某些症状而言,如中风、伤风、风痹等。


风邪的性质: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素问·太阴阳明论》说:“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如人体上部、头面、阳经及体表、肩背等属于阳的部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动、行无定处的特点。风邪可与寒、暑、湿、火等相合,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暑风、风火等,因此风邪致病最多,症状也复杂,性质也多变,故有“风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之说。


风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临床则见眩晕、震颤、扑倒、抽搐、强直、角弓反张,口眼斜、半身不遂等。


风邪所致妇科病,如经行感冒、产后外感、经行发热、经行身痛,产后痉症等。


(2)寒邪:寒有内寒与外寒之分。

外寒:指寒邪外侵。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


内寒:指机体阳气虚,机能减退的病理反映。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是阴气盛的表现,阴盛则寒,故伤阳气。阳气受损,温煦气化作用失常,则出现机能减退的寒证。


寒性凝滞,凝滞则气机受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寒邪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挛急。《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寒证的表现:恶寒、无汗、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四肢厥冷、筋脉拘挛、身痛、肢节痹痛、水肿、小便清长、带下清冷、疼痛喜暖、精神萎靡不振、脉迟。


寒证在妇科中的表现:月经过少、闭经、不孕、痛经、经行身痛、带多清稀、产后身痛、癥瘕等。


(3)热邪: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古人常通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南方生热,热生火。”又说:“在天为热,在地为火。”火热为阳盛,即常说的阳盛则热。

热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故火热之证,多发在人体的上部、面部或燔灼脏腑。


火热易耗气、伤津,尤易灼伤血脉,而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及发斑。


实火与虚火:火有实火与虚火之分。


实火:多是六淫之火,是由温热或五气化火所生的急性、热邪亢盛的热性病。


虚火:即阴虚发热与阳虚发热两种,《景岳全书》曰:“虚火之病源有二,盖一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二曰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热邪致病的表现:壮热、恶热、烦渴、汗出、头痛、耳鸣、衄血、牙龈及咽喉红肿疼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红肿热痛、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脉洪数。


热邪所致妇科病的表现: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吐衄、经行情志异常、带下病、妊娠恶阻、胎漏下血、胎动不安、子痛、子烦、子淋、产后发热、乳痈、阴痒、阴疮等。


(4)湿邪:湿有外湿与内湿。

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感受雾露、居处潮湿、劳汗衣湿等,以致体液不能气化蒸发,停滞体内而致病。


内湿:多因恣饮酒浆、乳酪、生饮、多食冷食瓜果等,伤其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损伤阳气,易阻遏气机,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气机升降失常,而发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


湿邪重浊黏滞,病多缠绵难愈,病程长,反复发作,湿性趋下,病多发生在下部。《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湿邪致病的表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浑浊、大便不爽、泄泻、水肿、周身困重、头重如裹、关节疼痛重着、舌苔腻、脉濡滑。


妇科湿证:经行浮肿、经行泄泻、经行眩晕、带下病、子肿、子满、产后身痛、不孕、癥瘕、阴痒等。六淫所致妇科病以风、寒、热、湿为多。


2.内因

指内伤七情,属精神致病因素。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致病,一旦有突然、强烈、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范畴,使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使人发病,这时称“内伤七情”。能引起妇科疾病的以怒、思、恐者多。


(1)怒:怒为肝之志,暴怒、郁怒伤肝,可引起气滞或气逆,而致月经失调、痛经、月经过少、闭经、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衄。


(2)思:思为脾之志,思伤脾,即常说的思虚过多伤心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脾统血,心脾伤,则气血虚,脾伤不能统血,以致月经失调,月经过少、闭经、月经过多、崩漏等。


(3)恐:即恐惧,恐惧过度伤肾,肾主藏,肾伤则失闭,恐则气下,冲任不固,而见经、带、胎、产诸病,尤其崩漏、堕胎小产。


3.不内外因

(1)饮食:饮食给养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来源,一但饮食失常,则会发病。

饥饱失常:饮食过多,过饱,损伤脾胃,《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脾胃乃伤。”饮食不足,水谷纳少,气血生化之源溃乏,冲任虚损,血海空虚,而致月经后期、月经量少、闭经、不孕、胎萎不长等。


饮食偏嗜:《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五味各有所归,各养其脏,如果长期偏嗜某种食物,就会使脏腑机能有所偏盛,久之损伤脏腑,多发疾病,尤其偏食过寒过热食品,能引起脏腑功能失常。如食寒饮冷,易伤阳气,寒湿内生,使气血凝聚,气机不畅,而发带下病、月经过少、月经后期、闭经、经行泄泻等。过食辛热助阳之品,或饮酒无度可生热,如《脾胃论》说:“夫酒者,大热有毒。”可致血热,热扰胞宫,损伤冲任,可见月经过多、月经先期、崩漏、经行吐衄、胎动不安、胎漏下血、子烦、恶露不净等。


饮食不洁:如果饮食不洁或腐败有毒之物,则伤害身体。《金匮要略》曰:“秽饮、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饮食不洁,可感染疾病,如带下病、阴蚀、阴痒,食物中毒可引起妇科其他疾病,如孕妇流产早产等等。


(2)劳逸损伤:包括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过劳过逸均可生病。

过劳:《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过劳身体消耗过度,久之则气少,神疲消瘦,积劳成疾,损伤脏腑气血,则见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胎动不安、胎漏下血、堕胎小产、子宫脱垂、恶露不绝。


过逸:过分安逸,不劳不动,气血运行不畅,致使胎儿发育不良,产时易难产。《景岳全书》曰:“凡富贵之家过于安逸者,每多气血壅滞,常致胎儿不能转动,此于未产之先,亦须常为运动,应使气血流畅,胎易转动,则产亦易矣,是所当预为留意者。”


(3)房劳多产:不节性欲,房劳过度,损伤肾气,尤其在经期、孕期、产后不节制,可导致月经病、妊娠期病、产后病。妇女孕产过多,包括堕胎、小产、人工流产等,屡伤肾气,耗伤气血,损伤冲任,可引起经、带、胎、产诸病。《产宝》说:“若产育过多,复自乳子,血气已伤,若产后血气未复,胃气已伤,诸证蜂起。”


(4)跌打损伤:妇女在经期、孕期要特别注意安全,避免跌扑、闪挫、登高负重,以免气血失调,损伤冲任,造成月经过多、崩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


(二)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掌握病机要领,对临床施治有着重要意义。《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类经·疾病类·病机》云:“病随气动,必察其机,治之得其要,是无失气宜也。”


1.脏腑功能失调

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导与维系妇女的生理活动,若脏腑所司的女性生理功能失常,就产生经、带、胎、产、乳等方面的疾病,如《素问·阴阳别论》说:“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妇科疾病的病机,要从脏腑、经络、气血与经、带、胎、产、乳之间的病理关系来认识。


(1)肾虚: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封藏,是天癸之源,冲任之本。若先天肾气不足,或因早婚多产,房劳过度,损伤肾,以致肾虚。肾虚包括: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


肾气虚:肾气是肾精所化生之气,系指肾的功能活动,包括人体的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肾气的盛衰与天癸、冲任、胞宫等有密切关系。肾气虚,冲任不固,可致月经先期、月经量多、崩漏、恶露不尽。血海失司,胞宫蓄溢失常,则见月经先后不定期。肾系胎,肾气虚,系胎无力,可见胎动不安,胎漏下血、堕胎小产,甚则滑胎。


肾阳虚:肾阳虚又称命门火衰,冲任胞宫失于肾阳的温煦,则致下腹或阴中冷痛、性欲低下、宫寒不孕、胎萎不长、坠胎小产等。肾阳虚,封藏失职,冲任不固而致月经过多、崩漏、经行泄泻、带下清稀量多、妊娠水肿等。


肾阴虚:肾阴虚是指肾藏之精血不足,精血是肾的物质基础,精血少,冲任失养,以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月经稀发、闭经、阴中干涩、胎萎不长、不孕等。阴虚生内热,虚火妄动,扰动冲任胞宫,而见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衄、经行发热、绝经前后诸症,如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烦躁不安、情绪不定等。


(2)肝失调和:肝为刚脏,其性刚强,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以柔和为顺。肝藏血,能调节血量。妇女以血为本,经、带、胎、产、乳的生理活动均以血为用,肝功能失调,可致妇科疾病。


肝郁气滞:内伤七情中,抑郁愤怒致使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血瘀气滞,可见经前、经期乳房胀痛,情志异常;气机不畅,血脉受阻,可致痛经、月经后期、闭经、妊娠腹痛、不孕等。


肝郁化火:肝郁日久化火,肝火炽盛,肝气上逆,则乳汁外溢、产后乳汁自出、经行头痛、肝气夹胃气上逆致妊娠恶阻。热迫血行,则月经过多、月经先期、经期延长、崩漏、经行吐衄等。


肝经湿热:肝郁乘脾,脾运化失职,脾湿内生,湿热下注,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胞脉损伤,以致带下病、阴痒、阴蚀、子宫脱垂等。


肝阴虚: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肝肾虚则血少,血海不能如期充盈而月经量少、月经后期、闭经、不孕及绝经前后诸症。肝阴不足,肌肤失养,可生外阴白色病变,阴虚生风化燥,而致经行风疹瘙痒。


肝阳上亢: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故经前经期头晕头痛、妊娠心烦易怒。肝风内动则妊娠痫证。


(3)脾虚:脾为中土,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万物之母。《脾为后天之本论》说:“后天之本在脾,脾应中宫之土,为万物之母。”脾土健旺,抗病能力强,不易得病,故有“脾旺不受邪”之说。脾虚可产生妇科诸症。


脾失健运:脾主运化,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胃相表里,胃纳之水谷,经脾运化生成水谷精微,化赤为血。血少则月经后期、月经过少、月经稀发、闭经、产后乳汁稀少、胎萎不长等。主运化水湿,脾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水湿内停,可见经行泄泻、经行浮肿、妊娠水肿、带下病等。


脾失统摄:脾主统血,沈自南《金匮要略注》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则月经先期、月经量多、崩漏。脾主升,由于脾气升发,才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如果脾气虚,中气下陷,则见子宫脱垂、带下不止、经期延长等。


气血失调:气血失调是妇女病重要病机之一,因经、胎、带、产、乳屡伤其血,而致血虚,相对气即有余。《灵枢·五音五味》篇中说:“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气与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调和则无病,气血失和则病生,《素问·调经论》云:“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4)血病

血虚:导致血虚的原因甚多,如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或久病伤及心、脾、肝、肾以致血虚,尤其急性大出血,或长期出血,造成血虚。血虚血海不能如期满盈,则月经量少、月经延期、月经稀发、闭经;血少不能养胎则妊娠腹痛、胎动不安、胎萎不长;血虚不能上荣于头故产后血晕;血少不能上化为乳汁则产后乳汁稀少;血虚不能滋养肌肤,而见外阴白色病变、阴痒,妇女皮肤粗糙无光泽。


血瘀:是指血液循行迟缓和流行不畅。造成血瘀原因颇多,如气虚、气滞、久病成瘀,及寒、热、湿等邪所致气机不畅,而成血瘀。


①气虚血瘀:气帅血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帅血无力,血行滞涩而成血瘀。《沈氏尊生书》说:“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张景岳云:“气虚而血滞”“气弱而血不行。”


②气滞血瘀: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血行受阻,而成血瘀。《寿世保元》曰:“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③寒凝血瘀:寒邪入血,血寒凝滞,而成血瘀。《灵枢·经脉》曰:“寒邪客于经脉中,则血泣而不通。”


④热灼血瘀:热灼阴血津液,血变黏稠,行动迟缓,而成血瘀。


引起瘀血原因很多,瘀血发病的机理是一样的,均系气机不畅,瘀血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气机不畅产生血瘀,而瘀血又加重血瘀的产生。血瘀在妇科中,常引起月经后期、闭经、痛经、妊娠腹痛。如瘀血阻滞,血不归经则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产后恶露不净。


2.气病

气虚:气指脏腑及整体的机能,气虚概指脏腑或整体功能虚弱,因而出现疾病。妇女病中常见的有脾气虚、肾气虚。引起气虚的因素有先天不足、素体虚弱、久病重病、过劳等耗伤造成气虚。


气虚帅血无力,冲任不固,则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月经先期、崩漏、胎动不安、胎漏下血。气虚下陷可致崩漏不止、带多清稀、子宫脱垂。


气逆:肝为刚脏,主疏泄,郁怒伤肝,肝疏泄太过,以致肝气上逆,血随气行,气上逆血也上逆,故见经行吐衄、乳汁自溢、妊娠早期恶阻,肺气上逆引起妊娠咳嗽。


3.冲任督带损伤

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均能引起冲、任、督、带等脉损伤。


(1)冲任损伤:《素问·骨空论》曰:“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女子不孕。”《难经》云:“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以上说明冲、任、督、带四脉与妇科疾病有密切关系,尤其冲任二脉尤为重要,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损伤是妇产科疾病的主要病机。冲任损伤则产生经、带、胎、产诸疾。


(2)督脉损伤:督脉的脉气和全身的阳经均有联系,是阳经经脉的总纲,故称“阳脉之海”。督脉维系经、孕、产、乳的正常。督脉损伤,则经、孕、产、乳多病。


(3)带脉损伤:带脉环绕腰部一周。带脉损伤,则带脉失约,可致带下病、胎动不安、堕胎小产。带脉湿热蕴结,而致阴痒、阴蚀、外阴湿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