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向愈、传变与胃气盛衰

发布时间:2018-04-20 14:45:20 本文来源:石家庄市中医院

六经的传变六经的传变虽与病邪轻重、正气强弱以及治疗护理是否得当等因素有关,但总的以胃气盛衰为前题。一般而言,胃气弱,邪气盛,则病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而病进;若胃气强,抗邪外出,由里出表则病退。如《伤寒论》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为不传,颇欲呕,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脉静是有胃气,数急是无胃气,胃气是决定疾病发展演变的根本因素,胃气和则不传,不和则传。


270条“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此处“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意谓患者正气素旺,脾胃气和,自可不传三阴,故不见太阴之腹满而吐、食不下;少阴之欲吐不吐;厥阴之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等证。这和《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思想是一致的。


疾病向愈的机转《伤寒论》以阴伤为例阐述疾病的痊愈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恢复。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71条则说“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后者“令胃气和则愈”应该是前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的具体体现。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小便不利是因为汗下不但伤了胃液,也伤了脾气。“勿治之”不是不治疗,是不要利小便,而要滋养胃阴,运化脾气,使“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为胃行其津液,病自愈。处处体现了重视脾胃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