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学科研究中医谈中医学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6-01-06 14:51:56 本文来源:石家庄市中医院

 ——现代中医药发展的热思考

作者:张士舜

多学科研究中医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成果是丰硕的,但是没有创新性与突破性的进展。研究项目分散,研究深度肤浅,浅尝辄止,缺乏协调攻关,缺乏数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科研努力,甚至还没有找到研究中医学的突破口。


毛嘉陵先生的文章《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讲的很真实:“中医药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中医药到底是一门自然科学,还是一种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形态?面对现代激烈的世界医学的市场,中医药研究有多少优势?现代科技手段和科技语言能不能‘催生’中医药的现代化?谈了这么多年的‘继承’‘发扬’究竟我们已经继承了多少优秀的学术精华?又发扬创造了多少学术理论和科技成果?如何‘继承’,又如何‘发扬’这类现代经典式的‘学术问题’,我们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取得成果?中医药的现代高等教育是否培养出了真正精通中医药技术的高级专业人才?…… 如果按照近几十年中具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也许再过若干时日后仍然可能还是‘含糊不清’,本文也许不具有向大家奉献大智大慧的实力,更谈不上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我们都能够理智地认识和解决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延续和提升中医药技术,为人类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医疗结论服务。”


读了毛嘉陵先生的系列文章,认为他提得好,提得尖锐,切中时弊,毛嘉陵先生热爱中国,热爱中华的耿耿忠心,令人钦佩。


对中医学定位不准,是上述问题的核心,是数十年来对中医学争论不休的问题的核心。中医学到底是一种什么医学?直到今天,谁也没有讲清楚。甚至于有些观点都是自相矛盾的。中医学必须定位于古代的科学。中医学不是一种狭义的文化概念。从广义的文化概念上讲,科学也是文化范畴。中国古代科学也是中华文化广义概念下的一个内涵。但是它是科学,它是医学,它是中国古代宏观科学与当时医疗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中国古代宏观医学--这就是中医学的定位。


中医学是宏观医学。中医学的发展就要吸收当代宏观科学的成果与中医学的医学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中医学的前进。中医学就是在两千多年以前由当时中国古代发达的宏观科学,包括:天文、历法、地理、气象、数学、生物、社会、心理等与当时的医疗实践成功结合的成果。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为中华民族的繁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中医学的发展,就要求中医学者应有当代宏观科学的思维结构,尤其是高等数学及当代物理学的知识结构。遗憾的是数十年来中医学院培养的学生,没有这样的知识结构,这是因为不了解中医学的特点造成的。


纲举目张,一通百通。

邓铁涛教授就明确提出:“西医是微观医学,从细胞到分子、基因……越来越细。中医学的理论与之相反,是宏观医学,把人(病人)放在天地之间去观察去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会创造出更深的理论,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是后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1邓教授是站在广义的文化含义上提出:中医学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文化可以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毛嘉陵先生认为中医学定位于古代科学,也可以说是广义文化范畴中的一个成分。中医学不能是文学,也不是艺术,也不是狭义的文化。当然只定位于古代科学是不够的。应定位于中医学是科学,是医学科学,是宏观医学科学,是中华民族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将古代科技,包含在文化的范畴中了)。如果这样来理解,毛嘉陵先生与邓铁涛先生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中医界不必要在这些问题上争论不休了,这些问题争论了数十年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争论,大大影响了中医界的信心,迟滞了中医学的前进和发展。


今天,我们应将中医学定位在宏观医学上。今后应下大力气组织、协调,用现代宏观科学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提升中医,加速中医学的现代化。中医学的现代化就是中医学的国际化,就是与国际接轨。中医学的现代研究,不必要再用“多学科”这种模糊不清的概念,不必要提“多学科”的研究、“多学科”的教育来模糊我们的思维,而应该明确定位。我们要用现代宏观科学来研究中医、提升中医,用现代宏观科学来武装目前中医学院学生的头脑,他们不仅学习系统的中医知识,也要学习系统的西医知识和当代各种宏观科学知识。我们前进的旗帜上应明确地写明:中医学必须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邓铁涛. 正确认识中医[N. 中国中医药报,2003-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