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脾胃为中心辨治心律失常(五)

发布时间:2017-05-13 11:56:53 本文来源:石家庄市中医院

5 清解阳明,透达郁热,以安复心脉

“胃不和则卧不安”,阳明脾胃失和会导致心神不守,阴阳失衡。足阳明之经别“散之于脾,上通于心”,若素体脾胃亏虚,食入过多辛辣炙煿,膏粱厚味之品,脾胃运化无力,久而生热,阳明郁热,扰动心神。

      阳明郁热证,当以清解阳明,透达郁热之法。常用栀子豉汤、黄连温胆汤、升降散、大柴胡汤等,其中栀子泻火除烦,凉血清热;淡豆豉宣发郁热,解表除烦,两药共用,清宣胸膈郁热。也常用黄连、黄芩、芦根、枇杷叶、竹茹等清解中焦郁热。对于饮食物蓄留肠胃,壅滞难消,尤其是饱食辛辣油腻之后,常嘱其服用保和丸以消导通利,以防积而化热。

        6 补益脾胃,温阳化饮,以恢复正气

      脾胃居于中焦,受盛饮食水谷,主受纳与运化,如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感受寒邪,起居失常,冒雨涉水,再加之素体羸弱,阳气虚损,常易损伤脾阳,影响脾胃正常功能。脾胃虚寒,无力运化水谷,则致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继而累及他脏,心脉受累则会出现心慌心悸等心律失常症状;脾阳既伤,不能布散津液于全身内外,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形成饮证,上凌心脉,亦会使心脉受累。应予温补脾胃,温阳化饮之法治之。

      脾胃虚寒患者,常有胃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者受凉后发作,泛吐清水,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迟缓等表现,虚则补之,此时则选用党参、高良姜或干姜、娑罗子、清半夏补益健脾,温中理气;如若中焦虚寒,无以上养心神,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并见腹痛喜温者,予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脾阳虚弱,无力运化,水饮中阻,上凌于心,出现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心悸胸闷,喘息气短等症,“水得温则行”,此时予苓桂术甘汤以温脾化饮,并加黄芪以补气升阳,葶苈子以泻肺利水,车前子、玉米须以利小便,给邪以出路;脾阳不足,水饮蓄留膀胱,不渴不饮尿少或者脾肾阳虚,津液布散失常,口干饮水频频,饮后须臾即解小便,应予以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以脾胃为中心治疗心律失常的思辨方法除了在应用于治法上,还应在临证的问诊上有体现,一般无论患者主诉如何、病史如何、是否以治疗脾胃病为主要就诊目的,都应询问其脾胃的相关情况,如平素胃口如何、有无烧心反酸、打嗝嗳气、平时能不能吃凉、有没有胃凉胃胀、大便什么情况等等。常有患者不解,来以治疗心病为目的,为何诊者却频频问及脾胃情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系统、各器官之间生理功能上互相联系,病理状态下相互影响,脾胃居于中焦,灌溉四旁,在上连及心肺,在下连及肝肾,因此五脏相关。脾胃不调,常会累及他脏,而他脏疾病,可从脾胃入手进行治疗,正如孙思邈所云 :“五脏不足,调于胃”,补土大家李东垣亦云:“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所以在治疗心律失常的过程中,断不可忽视了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