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湿论治心律失常(三)

发布时间:2017-05-13 11:50:56 本文来源:石家庄市中医院

    湿邪阻滞上焦,影响胸腔气机的宣发,心肺气机不畅,就可出现心悸、胸闷不舒、甚至憋闷疼痛等症状;若湿邪夹痰,憋闷会更为严重而难解,甚至真心痛。湿易困脾,子病及母,波及心脏脾胃主持水谷的受纳、腐熟、吸收和水湿的运化,是水液代谢的中枢。外湿侵入体内,常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功能低下,不能正常运化水液时,又成为内湿产生的根源。故脏腑之中脾胃与湿关系最为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胃属土,心属火,心之于脾胃乃母子关系,联系密切,若子病及母或子盗母气,均可因脾胃失调而波及心脏。若脾为湿困,心亦受湿所累。湿瘀互结,脉行涩滞,心失所养,从而出现脉结代、心动悸的症状。亦即现代医学之心律失常。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欲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使得机体周身皆得其养,有赖于阳气的运行流畅以及阳气在量上的充沛。“阳气者,若天与日,失使所则折寿而不彰。”湿邪对阳气的损伤较为缓慢、间接和隐匿。外感湿病初起以气机被遏为主,多无明显的阳虚表现;湿病日久,脾胃受困,气血生化不足,以致阳气化生无源,加之湿邪阻遏阳气,对阳气起了缓慢的消耗和损伤作用,最终,多能导致阳虚证。阳气失于宣畅与布达,则出现机体局部或全身的阳虚或阳郁病症,而有形之湿邪为患,所以表现出或为虚实夹杂或为纯实之证。

湿邪阻滞既是心悸发生的病因,又是病机所见,较由于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使心失所养,心脉不畅而发生心悸,湿邪所致心律失常的特点临床更多表现是,(1)由于湿邪黏腻的特点,多起病缓慢,病史长,病情易反复且缠绵难愈;(2)湿邪滞中与蒙上趋下性,多气机升降失常而至蒙蔽心神诸窍、湿滞中焦脾胃气机;(3)湿邪易伤阳气,而导致阳气不足,脾肾阳虚;(4)湿邪闭阻阳气,而出现阳郁不达,可见脾阳不运、心阳不宣、肝阳佛郁、肾阳不达等。依据湿邪阻滞致病特点及心律失常繁杂多变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治心律失常,特别是缠绵不愈、反复发作的心律失常注重从湿论治。